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点击数:258 | 发布时间:2025-02-18 | 来源:www.drfazz.com

    [摘要]历史教学过程,不止是简单的学科常识传递,而应该针对学生的特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以公民教育、认知教育及革新思维教育为侧重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形成历史学科我们的特点与个性。
    [关键字]历史;教育;功能
    历史教学,需要形成历史学科的特点与个性。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常识,拥有好的品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以公民教育、认知教育及革新思维教育为侧重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1、历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著名的历史学家白寿彝就曾把学历史的最重要任务界定为:帮助大家从青少年起一直到死为止学习怎么样做人,帮助大家理解做人的道理。这样来看,德育教育功能,是历史教育非常重要的、本质的功能。
    德育,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体来讲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使学生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和平、诚实、谦虚、坚强、有毅力、勇敢等好的思想品质。历史课的课程特征决定了历史课是除政治课外最能帮助学生形成好思想品德的课程。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中要进行德育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历史教程中有很多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创造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为一种新规范的打造、一种新技术的创造、一种新理论的诞生等进行不懈努力的事迹,对学生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无不具备启发教育用途。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我们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的脊梁。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最重要内容。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认知,才能产生对祖国出色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的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不只包含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收获,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只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很多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出色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确立他们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出色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国际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侧重点。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只不过世界的一个部分,而事物是常见联系的。任何一个国家、区域、民族想孤立于世界以外,单独进步都是不可能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用很多的、鲜活的历史事实告诉大家这个道理。十六世纪日本侵略朝鲜,明朝政府应邀派军援朝既帮助了朝鲜人民捍卫国家、民族独立,也让本国防止了日本的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国家的一同战斗更是说明在面对世界喜好和平的人民的敌人时,世界各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在帮助了其它国家民族争取胜利的同时,一同敌人的力量被削弱了,本国、本民族的胜利也就有了保障。无论是十六世纪明朝政府的援朝;还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西班牙纵队;1950年的中国抗美援朝等等史实,都说明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程度。这类历史常识的学习都能够帮助大家的学生形成国际主义精神。可以说历史又点燃了学生对风险世界和平的人、事的愤怒之火。同时,也在学生心里埋下了国际主义的种子。
    革命传统的教育,是历史教学的要紧环节。“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国内人民,应该了解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毫无顾忌地撕扯这块肥沃而又贫穷的土地,镇压敢于抗争的人民,中国人民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一代又一代一流的中国人怀着“振兴中华”的豪情,艰难地探索着一条可以引导中国步入光明的道路。从首次鸦片战争开始,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虽然经过了英勇的斗争,还是失败了。自从有了中共,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共人把马列主义的常见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和英雄的人民军队这三大秘籍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国人民才最后推翻“三座大山”,打造了新中国,当家作主人。“没共产党,就没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它是千万志士仁人历程了无数次曲折磨难用鲜血和生命探索得来的真理。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进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之知道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营业额,尤其是知道中共领导全国人民为打造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营业额,这是非常好的革命传统和热爱中共的教育。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国内目前还是一个进步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继承发扬先辈们出色的革命传统,在中共领导下,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是历史教学渗透到德育的主要表现。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知道并深切地感觉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伙庭,要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自古以来,国内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虽然有过诸侯林立,有过三国鼎立,但统一是大趋势,是长期的,搞分裂是不能人心,注定要失败的。在祖国的大伙庭里,各民族人民都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过不懈奋斗和历史贡献。汉族不能离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不能离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不能离开。目前,香港、澳门的回归,是洗刷民族百年耻辱,达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事件。解决台湾问题,完成中国统一大业,已突出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势必遭到中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把台湾同胞的利益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对立起来的任何图谋都是不会得逞的,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不可抗拒,不久的以后,台湾必然会回到祖国的怀抱。通过教学,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要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源于己的贡献。 2、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功能
    历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要紧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民教育通过传递肯定社会的独特思想、责任与公民道德,使社会成员获得符合社会的价值观、进步倾向与技能,进而促进公民权利的进步。其中,社会价值观的生成与确立,公民权利的维护与进步,都需要借用历史认识与由历史认识所提高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技能来完成。历史教育的基本立场,不在过去,而在现实。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有教养、有责任心、有个性、有信仰的国民,肯定有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历史修养和历史认识。
    公民教育既是社会近代化的产物,更是近代社会民主化的产物。它在认可国家、民族定义的基础上,将主权在民的思想,通过选举、参政、教育、福利、健康、安全等权利,体目前社会民主生活的每个方面。同时,为了达成培养国家和社会的合格公民的愿望,基础教育各学科都从各自的学科特征承担了公民教育的任务。作为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的历史学科更是责无旁贷,虽然它不直接面对公民教育的特定内容,但它从多种角度提供了对公民资格、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等有关内容的深刻认识,这类教育功能是传统的历史教育所不拥有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来,随着着新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起,大家对传统的观念、思维方法、行为准则和习惯,提出了全方位挑战。这类挑战在修正现代人类自负的文明观、警醒人类将来进步的同时,也推进了社会规范的变化及其民主化的进程。在教育方面,从《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到《世界全民教育宣言》(1990年),提出了一系列要紧的人文价值观念,又赋予了学校的公民教育更丰富的实践内容和更深刻的现实意义。据此,历史教育自然地把公民教育的自律与他律意识、公平与公正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体验与参与意识、进步与责任意识,与人类与自然、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文明的协调演进意识等渗透其中,不只拓展了学习内容,而且很大地提高了它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历史教育通过历史常识来剖析和理解历史对象,以此来体现出独特的道德性和价值观念,并以弘扬人类人文精神为使命。正由于如此,历史教育特别有益于人的教养,有益于培养见多识广且负责的公民。
    现在,各国常见把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途径,力图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知道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历史进步的年代特点、思维方法和生活方法的文化意义,与作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如今社会进步的影响与价值,并由实质生活体验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培养新年代公民的人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和自信力。
    3、历史教育中认知教育功能
    历史教育,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史实的认知,第二个层次是对第一个层次所认定的史实的理解和解释。历史教育全恃第二个层次赋给它生命。也就是说,大家在历史教学中,需要要引导学生拥有从历史中挖掘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即历史的认知教育功能。
    学习人类历史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规律性是历史的主要性质。世界历史真实地记下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惯的每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进步过程,学了将来,使人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人类社会的确是从低级到高级进步的,将来社会肯定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国历史更具体地记载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不断改造自然,创造财富,丰富生活的过程;中国历来社会规范变迁的过程;中国人民反对国内外压迫侵略的过程;国内志士仁人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认识,以惨重的代价找到社会主义这一救国策略的过程与社会主义规范下进步中国的过程。学了将来,使人不能不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进步中国的道理。这是历史教学培养发现规律方面的特殊优势。所谓“论从史出”其实就是研究史实得出规律的最好写照。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传承者。有了人才开始有历史,自然界虽也有历史,但这是由人来认识的,无人,那只不过一个无知无识的存在。人不只发现自然史,更是社会史的主体,也是智慧创造的主体。历史本是经验性的常识,这种常识是具体的,每件史事和人物都有不可代替和不可重复的特质,学习者都是从个案的历史事实中感知历史运行的脉搏。历史人物林林总总,千姿百态,各有各的历程和传奇,由他们主演的历史事件具备无比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起伏跌宕的情节,使人感同身受,所以历史本身就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历史学是根据时序对客观存在的史实进行考察的知识,它与逻辑推理一样向大家提供事物进步的常见法则,从本末源流和因果关联中把握事物进步的趋势。
    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已拉长了大家与传统的距离,然而永不衰竭的历史长流又无处不在地滋润大家的生活。历史智慧就是激起想法的酵母和温床。历史常识愈丰厚,散在的常识愈容易结成四通八达的互联网,使原本某些模糊的印象明朗化,形成明确的逻辑和规律。
    4、历史教育中革新教育功能
    历史思维方法和办法具备普适性和广泛性,是大家察看和处置所有事物需要运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办法。人类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研究者没办法身临其境地进行察看体验,需要借用各种办法来开掘各种资源。凡此种种表明要对逝去的历史达成真实的复原,并进行科学的解释,不只需要扎实艰苦的科学实践,而且需要丰富深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疑,历史研究的革新成就势必为人类其他革新活动提供思想养料和条件,而研究者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则有益于学会辩证考虑的办法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从而增强革新精神和革新能力。
    广义的历史学习是对人类以往积累的各种经验和常识的概括和梳理,它的常识包容度在各门学科中是最高的,它所需要的思维办法也最具宏观性,是策略型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开阔大家的视线,提高大家考虑问题的层次,也有益于大家从既有常识的总体性把握中激起想法,推陈出新,形成新的综合和认识上的飞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大家仅仅了解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2]从根本上说,现代学科体系是由原生态的历史常识系统逐步分化、进步而成的,而且每一门学科也都有我们的发生、进步史,所以从思维进步的角度看,任何一种具体的创造性思维都不能离开历史思维。当大家惊叹于伟大的科学进步或流连于杰出的艺术创造时,当大家感佩于英明的政治决策或振奋于壮观的工程奇迹时,都能从中发现历史智慧的闪光。历史学习和研究需要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思辨,这对于革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具备要紧意义。革新不只需要既有常识的积累,还需要交流各类常识和重组常识体系的中介性思维工具,纵横交错的历史思辨能力可以在革新过程中发挥这种不可或缺的中介用途。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回忆我们的学习历程时曾谈到,其爸爸妈妈怎么样从成才的大处着眼对他进行历史教育,而没由于他有数学天分就让他偏重数学学习。杨振宁说:“1934年我念完初中一年级,暑假我爸爸想找一个人来教我。他没找一个人来教我数学,也没找一个来教我物理。他去找雷海宗教授。那个时候雷是清华大学的历史系教授。……雷先生就介绍了他的一位得意的学生,叫做丁则良。丁后来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目前回想起来,这对于我这个人整个的思路,有很重大的影响。远比我爸爸那个时候找一个人来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3]
    总之,历史教育的功能是其本质的外化,无论是思想品德教育、公民意识的教化、认知教育功能的开发,还是革新思维的培养,都是围绕着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健全而发挥其用途的。怎么样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常识,拥有好的品行,学会必需的专业技能,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工作需要考虑的问题。历史课程对成人学生的教育功能是隐性的,非公开的,零散的,潜移默化的。针对学生的特征,大家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范例和实践条件,让学生去感知、认可和领悟其中的历史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宋晓梦.杨振宁教授谈教育[N].北京:光明日报,1997.6.27.
    作者介绍:王恩春,男,新疆奎屯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教学和新疆地方史。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